6月基层售粮进度同比加快,东北、华北粮源基本转移至贸易环节,渠道库存持续消耗,市场流通粮减少。
-小麦托市收购-:河南启动小麦最低价预案,抑制小麦下跌空间,间接削弱其对玉米的价格压制,稳定市场情绪。
-储备政策支撑-:前期中储粮轮入缓解供应压力,东北铁路运费下浮刺激企业提价锁粮。
-深加工亏损-:淀粉企业加工亏损100–160元/吨,开机率降至62.75%。
-供应收缩是价格上涨的基础-:东北、华北粮源耗尽,渠道库存持续下降,南北港口库存同比减少。
-政策放大支撑效应-:小麦托市收购直接稳定替代品价格,中储粮轮入和运费调整缓解区域流通矛盾,强化市场对“青黄不接”期缺粮的预期。
-进口量激增-:6月南美(巴西为主)大豆到港量维持高位,油厂原料库存快速补充,开机率从5月初的不足30%回升至53%以上,豆粕产量持续增加。
-存栏高位但补库消极-:生猪及蛋鸡存栏量处于历史高位,理论上支撑饲料需求。但饲料企业因豆粕价格下行预期和库存充足(平均7.6天),普遍采用“随用随采”策略,主动备货意愿低迷。
-替代品挤压-:豆菜粕价差收窄至330元/吨,菜粕性价比提升,水产饲料中豆粕添加比例下调。
-南美供应压力主导-:巴西大豆出口高峰叠加阿根廷洪涝减产担忧(潜在利多),但短期到港量激增压制市场情绪。
-天气炒作未兑现-:美国大豆生长优良率67%(接近五年均值),未出现显著减产信号,CBOT大豆期价未形成强力拉动。
-逻辑链-:进口大豆通关加速 → 油厂开机率回升 → 豆粕产量增加 → 库存从极端低位(5.9万吨)升至18万吨 → 现货价格承压下跌。
-次要因素-:需求端疲软(随用随采策略)和国际天气炒作未落地仅延缓跌势,未改变供应主导的下行趋势。
6月6日,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同意自6月7日起在河南省境内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202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。这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,有效托底小麦价格,对玉米价格也有一定带动作用。
受玉米等原料价格上涨影响,6月9日,新希望六和、海鼎、久久和牧、中慧等企业宣布饲料普遍上调50元/ 吨。
6月6日,广东梅州兴宁市举行重点产业项目活动,其中新开工的兴宁市贵食食品有限公司新建年产2500吨食品加工项目和广东三丰禽业食品有限公司年生产15000吨预制菜厂项目备受关注。此外,北三峡食品有限公司调理品项目在全速推进。
6月9日,山东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高价突破2500 元/吨,全国玉米日均价2357元/吨,较6日上涨20元/吨。受此影响,玉米期现市场迎来强势上涨。
6月13日消息,全国夏粮小麦收购量超1700万吨,这表明小麦市场购销活跃,对饲料行业的小麦替代使用有一定支撑。
1. 东北地区:东北三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,也是豆粕的重要生产基地。这里的大豆压榨企业较多,豆粕产量高,曾占全国大豆压榨总产能的比重超过50%。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、吉林德大油脂公司和沈阳金石豆业公司等是该地区的代表性企业。
2. 沿海地区:1998年之后,随着沿海地区大型油厂的建设速度加快,国内大豆压榨产能重心由东北地区向沿海地区迅速转移,豆粕生产格局也相应发生变化。目前,山东、江苏、广东等沿海地区已成为豆粕生产的重要区域,其压榨产能占据全国大豆榨油能力的比重达到80%。其中,江苏和浙江地区的油厂以张家港东海粮油公司、连云港临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;华南地区的油厂以泉州福海油脂公司、东莞嘉吉公司等为代表;环渤海地区的大豆压榨企业包括大连日清公司、秦皇岛金海油脂公司等。
我国豆粕主产区的形成与大豆种植、油厂分布及饲料厂分布密切相关。东北地区作为传统的豆粕生产基地,具有丰富的国产大豆资源,其豆粕主要用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,并有部分流向南方及西南地区。而沿海地区则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物流条件,大量进口大豆进行压榨生产豆粕,其产品不仅满足本地区的需求,还供应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其他国家。